有一個男人參觀動物園,他看到一群大象腳上給綁了幼尼龍繩以防止逃走,他很好奇為什麼這些體型巨大的象並沒有把幼繩弄斷,於是他詢問看守象園的園丁。
園丁莞爾一笑,回答:「這些大象從嬰兒時便被綁上幼繩,當時他們氣力少所以不夠力量掙脫,但當牠們一路長大便誤以爲這些繩是弄不斷的。」男人這時明白習以為常的想法令大象放棄了逃走,甘心在動物園內生活。
孩子的成長也跟大象一樣,如果他們從小被灌輸了「你是不可能的」之思維,他們長大後便跟大象一樣,缺乏破格思維,甘於在安樂窩中生活,失去闖盪世界的壯志雄心......
愛恩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牛頓被一個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擊中而想出影響後世物理學發展的萬有引力理論。貝多芬雖然失聰了,但他憑著想像力卻寫下流傳千古的鋼琴樂章!
但是單靠想像力是不夠的,它需要轉化成創造力及執行力,才能達致目標,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備受西方家長追捧的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認為自發性的智識工作(spontaneous intellectual work),需要特殊的方法才能突顯出來,而幼兒生態教育是其中一種可在家庭中進行的啓蒙活動。
從生態孕育的創造力
生態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加強關注生態的意識,培養行為習慣、生態道德及生態智慧,從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果。一個好的生態教育,應該能讓兒童在與環境「共生」的過程中,體會與其年齡及心智相配合的活動,在趣味的氣氛下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及手眼協調的能力,而且可以發揮兒童的想像力;其次是具備互動性及探究性,這樣才可以讓兒童保專注力及好奇心。
6 歲起的生涯規劃
最後,由於 6 歲前是兒童依賴感官學習、思維發展的階段,所以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也要具備美感元素,藉此加強兒童的審美觀及享受成功的感染力,也促使兒童在踏入小學(6-12 歲)的概念探索學習階段時,可以繼續發揮抽象和想像能力,在多樣化的學習氛圍中不斷伸延學習,運用已擁有的經驗挑戰自己,領悟出新的經驗,從而健康成長。
如欲免費得到優質幼童生態教育資料,請填寫以下表格。
有關機構
SuperFarm (Hong Kong) Limited 成立於 2014 年,致力在港推行 STEM 及生態科學教育,合作機構包括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應用科學系、香港教育大學及逾 100 間中小學。